作者: 馮 鍇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11-29 10:02
□記者 馮 鍇
11月26日,市委召開全市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新聞發布會(下圖),介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進展情況及有關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情況。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市委新聞發言人、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副主任趙樺介紹,8年來,我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為菏澤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2億元、增長10.1%,增速分別高于全省、全國0.2和0.3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6%、全省第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3%、14.1%,“社零額”增長22.1%、規上工業營業收入、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3.8%和33.7%,這6項指標增速均居全省第1,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壓實責任,注重謀劃,改革成效顯著
趙樺介紹,我市注重壓實主體責任,改革步伐更加堅定。截至目前,110項年度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50項,其余均嚴格按照時序推進。
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共58項任務,基本完成30項。通過深入實施重點產業“鏈長制”,“231”產業體系全面起勢,特別是生物醫藥和高端化工“兩大核心產業”項目密集實施、陸續投產達效、效益逐步凸顯,生物醫藥產業邁向中高端,重點謀劃的現代醫藥港,累計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130億元;高端化工產業從油頭向化尾加速延伸,精細化工比重大幅提升;我市面向全球發布“揭榜掛帥”科技項目27個,總金額達5000萬元;高層次人才醫保待遇、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補貼隨工資發放實現“無形認證”;深入實施營商環境三年突破計劃,抓實市縣同權、2號公章、重點鎮建設等改革措施,實現了審批更有速度、辦事更有力度、服務更有溫度;深化“一業一證”改革,累計頒發行業綜合許可證數量居全省第2位;創新打出司法和解、司法重整、協商重組“組合拳”,推動大圈化小、長鏈縮短,大力化解金融風險。目前,全市高風險“擔保圈”已全部化解,不良貸款率從最高位的7.2%降到1.93%。
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方面,共6項任務,基本完成2項;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共8項任務,基本完成5項;社會體制改革方面,共19項任務,基本完成9項,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精簡48%;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方面,共6項任務,基本完成2項;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方面,共6項任務,基本完成2項。
典型引領,改革氛圍更加濃厚
趙樺介紹,我市積極推進改革試點、深入開展改革典型培育工程、持續擦亮菏澤改革品牌,通過強化典型引領,改革氛圍更加濃厚。
今年以來,我市承擔的134項國家級和省級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其中,新承接38項、已完成15項;30項市級改革創新試點扎實開展,其中,新部署5項、已完成3項;建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創新性實事項目庫,《菏澤市創新培育機制全力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等4項改革典型在省委改革辦《改革與制度創新》刊發;今年以來,我市創造了14項走在全國前列的改革創新經驗,其中,黨中央、國務院發文表彰的3項,國家部委正式刊發推廣和表彰優秀的11項。
趙樺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固成果、破堅冰、謀長遠的持久戰。下一步,我市將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堅持問題導向謀劃改革、堅持擦亮菏澤改革品牌,努力推動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再上新臺階。
“鏈長制”出實效,助推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馮 鍇) 圍繞做強產業鏈,我市探索建立了推動“鏈長制”穩定發展長效機制,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全市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新聞發布會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馬心果進行了介紹。
我市在生物醫藥、高端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機電設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現代物流等9個重點產業,全面實行了市級領導掛帥的重點產業鏈長機制。在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產業現狀,論證篩選了市級調度的140家領航企業和151項重點項目,制定了個性化培植措施,加快打造一批細分行業和細分市場領軍企業、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助推重點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經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鏈長制”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今年1-10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居全省第2位;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分別為3369.9億元、17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8%、78.1%;1-9月份,生物醫藥、高端化工、機電設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等產業營業收入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36%、12%、89.3%、38.4%、31.8%和37.8%;同時,我市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加快建設,月初全市觀摩的44個工業項目中,全產業鏈或配套產業鏈項目26個,占比59.1%,特別是生物醫藥和高端化工兩個核心產業項目密集實施、陸續投產達效、效益逐步凸顯,形成了強勁的經濟增長引擎。
我市重點產業絕大多數屬于傳統產業,產業鏈層次較低,前后向關聯不夠緊密,上下游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在周邊區域缺乏競爭力;而各鏈條推進進度不一,生物醫藥、高端化工產業鏈發展相對較為完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鏈發展難度較大。下一步,我市將以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為重點,完善“鏈主”主導機制、協同發展機制、創新引領機制、梯次培育機制,扎實推進重點產業“鏈長制”走深走實。
“我菏你”破解分散供養人員照護難題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馮 鍇) 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是困難程度最深的群體。我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全市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新聞發布會上,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賢峰進行了介紹。
隨著近年來基本生活費標準不斷提高,分散供養人員的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滿足,但這一群體多數年老體弱,無人陪伴,照料護理需求極高。2019年以來,市民政局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專業照護機構為全市4萬余名分散供養人員提供社會化照護服務,有效破解分散供養照護難題。
2019年,鄆城縣將特困人員在敬老院集中供養才能享受到的生活照料、健康護理、精神慰藉等優質照護服務推向廣大分散供養人員,率先打造“沒有圍墻的敬老院”;2020年,市民政局在總結鄆城縣試點經驗基礎上,指導巨野縣推行“六化驅動”,打造巨野縣分散供養特困人員“E照護”品牌;兩個試點均成功后,各縣區全面推行社會化服務模式,并于2021年實現全覆蓋。
截至目前,各縣區擇優簽約15家服務機構,市民政局設計了“我菏你”服務標識作為統一標識。由服務機構招收1067名服務人員組建護理服務團隊,為4萬余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環境衛生、心理慰藉等社會化服務。針對數量眾多的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各縣區實行縣級服務中心、區域、片區、網格四級聯動的“E分區”網格化管理,配備專業管理人員109人。
我“菏”你“E”家親社會化照護服務模式有效破解了分散供養人員照護難題,在省內率先實現分散供養人員專業照護全市覆蓋,獲評“2021年度山東省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案例”。
創國家級綜合改革示范區,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馮 鍇) 我市創建國家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工作情況如何?全市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新聞發布會上,市衛健委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王體禹進行了介紹。
我市成立了創建全國中醫藥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全市中醫藥大會,實施中醫藥發展保障工程。目前,全市中醫類醫院總數達到22個,27家綜合醫院和10家婦幼保健機構全部設置了中醫科;17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建立了國醫堂。全市擁有國家級中醫重點???個,省級重點???7個,市級重點???2個。10家公立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科和康復科,積極推行綜合醫院“中醫全科化”、在中醫醫院推行中醫“五個全科化”、設立“中醫經典科”,并開展了國家級中醫治未病示范區創建工作。
在人才建設方面,全市中醫類醫院先后引進中醫類別碩博研究生174人,實施“中醫藥名醫工程”,開展名醫傳承工作,每年培訓中醫藥人員6000多人次。
在中醫藥產業方面,全市種植中藥材120萬余畝,形成了10多處中藥材產業基地;打造規范化專業化的中藥材市場,鄄城縣舜王城中藥材市場是全國17家之一、山東省唯一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經營品種1400多個,成交額50億元,被省發改委授予“山東省重點服務業園區”;全市規模以上中藥生產企業27家,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中醫藥企業實現產值90多億元;通過大力發展醫養健康產業,牡丹區等4個縣區經過驗收成為全省第一批醫養結合示范縣區,5個單位成為省級醫養健康示范單位。
前十個月,14戶市屬國企凈資產總額同比增長209.6%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馮 鍇) 通過全面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我市國企改革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全市重點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新聞發布會上,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李暉進行了介紹。
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我市市屬國企現代企業制度日趨完善,14戶市屬一級企業、74戶子企業建立了董事會,制定議事清單和議事規則,9戶一級企業建立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外部董事、財務總監委派工作年底前全面啟動,并建立了完善的責任體系;市屬企業集團總部內設機構由改革前的159個精簡到115個,管理人員由791人精簡到436人,優化率分別為27.67%、44.88%,市屬企業全面推行管理人員公開選聘,一般用工勞務派遣,專業人才“一事一議”,143戶企業實行了全員績效考核,年底前啟動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改革,202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通過投資新設等方式完成混改36戶,截至目前全市屬各級子企業混改194戶;通過開展重點虧損子企業、虧損項目專項整治行動,3戶市屬一級企業實現扭虧為盈,1戶企業實現止損,清理處置不具競爭優勢、缺乏發展潛力的非主營業務企業9戶,組織完成陽光采購項目34項,節約采購資金6234萬元。
截至10月末,14戶市屬企業資產總額1480.2億元、凈資產總額677.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4.4%、209.6%,營業總收入159.55億元,同比增長67.82%,累計實現利潤2.53億元,上交稅費總額13.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6.64%、57.42%。